第五百四十章 、鞑靼人的战略分歧(1/3)
南京城。
随着李牧离任,顺势补位的一众阁臣,此刻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意气风发。
围绕着“还都之争”,朝堂上已经召开了三次会议商议,依旧没有获得预想中的结果。
看似政见分歧,实际上暴露的却是他们几人对朝堂缺乏掌控力。
按理来说,皇帝年幼内阁辅政的背景下,应该是一届强势内阁才对。
现实恰恰相反,因为在官场上缺乏足够的根基,自身威望又无法服众,他们反而成了最近十几年里大虞朝最弱势的内阁。
前面的时候,没有闹出乱子来,那是李牧在上面担任首辅压着。
军政大权一把抓,下面的人自然不敢搞事情。
毕竟,惹火了李牧,那是真的会杀人。
换成了现在的文官执政,情况就发生了变化。
地方督抚和敢和中央朝廷闹腾,也不是一跃而就,都是一步步试探出来的。
如果内阁强势一些,刚冒出苗头就采取雷霆手段镇压,也不会有后面的一系列破事发生。
内阁的软弱,助长了他们的气焰。
一次又一次的试探之后,最后才闹到现在这种局面。
本该是朝廷百官团结一致,共同打压地方政治势力的时候,结果朝堂内部又闹出乱子。
因为各自的利益,朝中百官在还都问题上,迟迟无法达成一致。
下面的逼宫,叠加朝堂内部的不稳,让内阁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。
“首辅大人,他们闹的越来越过分,不能这么一直放任下去!”
安敬之愤愤不平的说道。
“还都之争”愈演愈烈,已经开始动摇他们的根基。
如果不能赶紧解决,刚刚收拢起来的小弟,也会出问题。
内部人心不稳,比外部的冲击,杀伤力更大。
在共同的利益驱使下,原本各自为政的一众阁臣,现在终于有了抱团的迹象。
不过涉及核心话语权分配,一时半会儿难以达成一致。
在联合之中,又夹杂着对抗。
为这个临时抱团的政治联盟,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“安大人说的不错,朝堂上的混乱,确实到了该终结的时候。
不过朝中百官好处理,地方上的督抚怎么办?
尤其是边军和京营,他们也是支持还都的!”
万怀瑾当即表明了立场,也顺势抛出了问题。
要压制朝中百官简单,六部在他们手中控制着,只有内阁众人合力,下面的人就翻不起大浪。
搞定中央容易,难的是地方上。
理论上来说,朝廷可以调整地方督抚的任命。
到了实践操作中,需要考虑的问题,就多得去了。
更换巡抚、布政使简单,难的是派谁过去,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控局势。
地方督抚们敢闹腾,绝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。
没有地方士绅们的支持,没有各地官员的拥戴,这些督抚也不敢和朝廷闹。
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,大肆更换地方督抚,很难令人信服。
一些地方督抚在任上还做出了成绩,朝廷若是进行人事调整,那也是升迁。
纵使玩儿明升暗降,那也要给相匹配的位置。
何况空出来的位置,也需要有人补上。
若是和平年代,地方督抚只要不瞎折腾,就能按部就班的履行职责。
现在的情况特殊,许多省份都面临各种压力,对巡抚、布政使的能力要求非常高。
一时半会儿的功夫,他们的小弟中,也找不到那么多合适的人选。
在大虞朝做官,可以贪腐、可以坏,唯独不能蠢。
相较于地方督抚,军方就更棘手啦。
京营和边军的诉求,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,才扯上“还都京师”的政治虎皮。
想要他们放弃这个政治口号,需要拿出实打实的利益。
因为围剿辽东叛军的缘故,边军中就诞生了好几位提督,安置到地方上就是执掌一省军务的大员。
在皇权持续衰落的当下,压制武将做大,也是内阁的核心工作。
边军将领想要到地方上任职,朝廷肯定不能答应。
连京营想要到南京保护皇帝,他们都没有答应,何况是边军将领到地方任职。
何况没有这些人在前面顶着,北虏的威胁,谁去抵挡啊!
满足不了人家的利益诉求,还都京师的政治口号,军方就会继续喊下去。
尽管还都京师,存在严重的隐患,但天下读书人还真吃这一套。
尤其是北方的士绅官员,更是上蹿下跳,催促着朝廷赶紧回京。
“首辅大人,升迁一两位地方巡抚进京,再把其他巡抚、布政使进行对调。
从偏远山区省份,调入富庶之地,也算是一次升迁。
在程序上没有问题,他们就算心里有想法,也不会太过抗拒。
换了地方之后,光掌控地方局势,都需要花费不少的精力。
只有他们都忙了起来,才没功夫给我们添堵。
至于京营和边军
黑帆小说提供了新海月1创作的《复山河》干净清新、无错版纯文字章节: 第五百四十章 、鞑靼人的战略分歧在线免费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