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7章 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(3/3)
“我想给官家上一封万言书,拟了稿子,但其中还有不少拿不定的地方,想请你帮我看看。”
出乎意料,王安石说的并非是什么让他难做的事情。
“当然。”陆北顾点了点头。
王安石拿出了一份文书,很厚。
陆北顾接过来展开,只看了前面几句,脑子里便反应了过来这应该是王安石那封著名的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》。
——当然了,这时候不叫这个名字就是了。
官家可还没死呢,谁要敢称呼官家为“仁宗”,那真是自己作大死了。
陆北顾匆匆浏览了一遍,果然跟他记忆里一样。
这篇奏疏,王安石先是指出国家之所以“财力日以困穷”“风俗日以衰坏”,根本原因就在于法度,接着他就在法度上大做文章,先是批评“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于先王之政”,以“法先王”为旗帜来进行改革,同时他指出,所谓“法先王”只是法其意,而非法其政,即是说不能“呆信古法”。
为确保做到法其意,王安石首先提出了人才问题,随后针对大宋积贫积弱的现实,把理财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。
王安石认为大宋财力困穷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“治财无其道尔”,即理财不得其道,对此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,也就是“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,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”。
换句话说,要通过发展生产、广开财路来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。
此外,王安石对国家军力软弱、士大夫享乐成风等问题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在奏疏的最后,王安石还明确指出,他上疏目的就是要进行变法,革除“苟且因循之弊”,以期“合于当世之变”。
实际上,这篇奏疏里表达的东西,正是后来王安石所主导熙宁变法的思想根源。
王安石见陆北顾看得专注,也不催促,自顾自又斟了杯茶,目光投向窗外河上往来如梭的漕船,眉宇间凝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思。
河风带着水汽涌入茶肆,稍稍驱散了初夏下午的闷热。
“介甫兄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,在下佩服!”
良久,陆北顾缓缓合上奏疏稿本,长吁一口气,看向王安石:“此疏宏阔深远,直指时弊根本,非大胸怀、大魄力不能为也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,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’之论更为理财要义,破除了徒事搜刮的弃臼,至于人才之论、风俗之议,皆是切中肯袭。”
”谬赞了。”
王安石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光亮,但随即又黯淡下去,摇头苦笑道:“此疏草成已久,然每每观之,总觉恐难入官家之耳,更难付诸实践..如今朝堂之上,诸公所争,无非权位倾轧,于国计民生之根本大计,几人肯沉下心来细究?即便官家垂询,所对亦多敷衍之词。”
“管如这‘理财’二字,朝野上下,言及此者,或主张加重赋敛,或空谈节俭,皆未得其法。然我所言‘生财’之道,又恐被讥为与民争利,徒惹非议。”
“疏中之论,绝非空谈。”
陆北顾将稿本轻轻推回王安石面前,正色道:“所言‘饶之以财’、‘约之以礼’、‘裁之以法’都需具体法度支撑,而‘生财’之道,更是如此.劈如东南漕运,耗费巨大,若能严加整顿其中贪墨,岁省何止万计?
又如茶盐之利,若真能归公上,则国用岂会不宽?再如农田水利,若能大规模兴修,使瘠土变沃野,虽短期有损,然长期税源可增。凡此种种,皆‘生财’之实策,非虚言也。”
他顿了顿,见王安石听得入神,继续道:“至于介甫兄所忧‘与民争利’,在下觉得,这关键在于这‘利’最终归于何处?
若兴修水利而增之粮产,民得温饱,国得税赋,此乃利国利民,何争之有?
若革除弊政,削减豪强侵占之利以实国库,惠及贫弱,此乃损有余补不足,正是仁政所为。”
王安石目光越来越亮,陆北顾的话显然说到了他的心坎上,也为他纠结之处提供了思路。
“—故应当争者,乃瓷国病民之私利,非小民之生计也!“陆北顾诚恳道:“在下建议,此中分寸,介甫兄疏中已隐含其义,或可再稍加阐发,以杜迁腐之口。”
“只是欲行此法,难若登天。”
王安石的语气很沉重:“纵有良策,然今之执政,文宽夫虽称干练,然其心思多在巩固权位:富彦国虽公忠体国,然于变革之事自庆历新政失败后颇为审慎;至于贾子明之流,更不足论。”
陆北顾知王安石所言是实情,在当前的朝局下,确实没有推行变法的条件。
“介甫兄,世事如棋,非一着可定乾坤。”
他沉吟片刻,道:“此疏虽暂难施行,然上疏本身便有意义,有此一疏,则变法之思想可在士林间流传,以达启沃人心、凝聚共识之效,若从者多矣,待他日风云际会,或有施展之时。”
这便是先进行思想宣传,从而找出同道中人,为以后变法做准备的意思了。
“此言有理。”
王安石若有所思,微微颔首道:“只是,此疏难免引起朝野物议,到时候恐怕又有一番口诛笔伐.”&"
就在这时,不远处的河堤上忽然有一骑飞来,在茶肆旁滚鞍落马。
来到王安石面前,那人慌张道:“提举,不好了!”
“什么事?”
王安石看了眼周遭,感眉低声问道。
“——咸平龙骑军的军卒因着欠饷,已经打伤了军需官,似是要哗变了!”
黑帆小说提供了西湖遇雨创作的《大宋文豪》干净清新、无错版纯文字章节: 第387章 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在线免费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