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四十八章 、三五计划(1/3)
“侯爷,这是我们各部联合制定的计划,请您过目。”
说话间,王靖川顺势递出了文件。
自安南都护府开辟以来,这已经是第三个计划。
前面两个计划,主要围绕着开荒、强军、移民展开。
新占领区太多,人员配备不过来,政府的核心工作是维稳。
在地方发展上,除了在统一语言文字上面下功夫外,更多的是采取无为而治。
效果非常不错,在划分完口粮田后,百姓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高,民间经济恢复的很快。
经过这些年的过渡,当地百姓已经遗忘了此前的身份,许多人都在主动学习官方的语言文字。
外界把这些归功于仁治,不过李牧非常清楚,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还是安南都护府足够强大。
加上大虞帝国的名头本身就很响,在当地达官贵族中,大虞文化一直被奉为经典。
本来民间就心向天朝上国,尤其是跟着过了几年好日子后,更加坚定了大家融入的决心。
地方稳定了下来,就到了该建设的时候。
除了局部地区外,安南都护府大部分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,都非常的落后。
别说是发展工业,连基础的道路畅通,都没办法保障。
许多地区一到雨季,道路就变得泥泞不堪,车辆根本无法通行。
“按照你们的计划,优先建立四纵四横的交通大动脉,把中南半岛串联起来。
当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,你们考虑过没有?
蒸汽火车,你们都是见到过的。
尽管技术还不成熟,暂时无法投入运用,但那才是未来的主流。
论起运输能力,火车的优势,不是马车能够比的。
在道路建设规划中,必须要把铁路考虑进去。
不说直接原路铺设,最少未来铁路施工的时候,现有的道路能够为其提供便利。”
李牧关心的询问道。
迟迟没有搞大基建,一方面是之前条件不成熟,衙门的财力承受不住;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铁路问题。
蒸汽机火车已经搞了出来,尽管技术还不成熟,但最难的0到1已经突破。
后续从1到100,那只是时间问题。
只要舍得投入研发费用,肯定能够搞出来。
在铁路即将出现的关头,花大价钱去搞马路,性价比着实不高。
毕竟,以眼下的技术水平,要搞汽车难度着实太大。
与其砸钱搞全国性的驰道,不如直接一步到位,把铁路网络搞出来。
让马路充当铁路的替补,作为连接各地的城镇的纽带。
在缺乏机械的时代,全靠人工肩挑背扛,修路无疑是一项大工程。
此前都护府修建的道路,都是靠战俘们贡献。
尽管因为战争的缘故,战俘数量一直保持在高位水平,但架不住他们的任务重。
挖矿靠他们,开荒种地他们也是主力军,水利工程建设也离不开他们的身影……
现在要搞全国性的道路工程建设,光靠那帮战俘明显不够用。
一旦全面铺开,肯定要动员当地百姓参与。
在这个习惯了自带干粮服徭役的时代,倒是没人向朝廷要工资,但施工器械、爆破的火药,这些衙门肯定是要出的。
后续的道路修缮维护,理论上可以交给地方负责,但最终还是要当地百姓来完成。
站在李牧的位置上,不能单纯着眼于一个工程,而是要从全局来看问题。
建设道路网络只是计划的一部分,其中还包括农业、畜牧业、工业、军事教育的全方位发展规划。
摊子铺的这么大,安南都护府还在打仗呢!
在战争时期,搞这种大规模的工程建设,那是充满风险的。
“侯爷,正是考虑到气候问题,这次计划才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岛。
至于南洋地区,遍地都是岛屿,我们目前的发展区主要是沿海。
凭借水路运输的便捷性,就能基本满足需求,主要建设的是港口码头。
中南半岛地域辽阔,还是连接本土和南洋地区的纽带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。
偏偏当地降雨频繁,对道路施工要求非常高。
无论是铺设铁轨,还是使用枕木,都极易生锈和腐蚀,还有遭受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。
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,铁路建设成本都居高不下。
相对而言,建设驰道成本就要低的多,后期的保养维护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。
如果不是担心伤到马蹄,其实建设水泥道路,才是最好的选择。”
交通部长倪志鸿开口解释道。
自从搞出了水泥之后,这种新式建筑材料,就成为了官员们的心头好。
无论是修建城池,还是建设码头港口,又或者是建造军事设施,都能看到水泥的身影。
如果不是产能有限,估摸着居民建房,也会大规模使用。
在中南半岛和南洋这种雨多的地区,对传统的木质结
黑帆小说提供了新海月1创作的《复山河》干净清新、无错版纯文字章节: 第五百四十八章 、三五计划在线免费阅读。